以艺载道,话剧舞台才能更大
来源: 安徽日报      时间:2023-02-17 10:10:44

以艺载道为根本

安徽日报: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话剧靠什么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它与我们熟知的影视剧又有何不同之处?


(相关资料图)

段晓波:新媒体端的短视频与舞台艺术的话剧完全不同,在我看来它是“快餐文化”。短视频平台作品,如果一开始的几秒钟能吸引观众眼球,那么大家才会有想要看下去的“冲动”,但它很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昙花一现”,它可以成为流行元素,能够普适接地气,但艺术和思想价值很难沉淀。

而话剧作为舞台艺术,与影视剧的区别就在于,它能让观众近距离能够感受舞台的魅力。像我们创作的工业题材话剧《炉火照天地》,整部剧以新时代宝武精神、价值观和马钢“江南一枝花”精神贯穿始终。去年我们在马鞍山演出时,对台下的观众做了简单调研,发现当地很多观众、包括马钢的工人说,“如果没有这部剧,我都不知道什么是话剧”。那次演出也给我们带来启迪——我们靠什么吸引观众?我们如何培养观众?

第一步得先给人请进来。就像卖东西一样,你得有产品给人体验,感觉不错人家自然会有购买意愿。对我们而言,我们就是要为观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准的艺术作品。纵观我们熟知的文艺精品,它都离不开“文化之道”这一内核,要承载时代精神。

比如咱们话剧院之前排的话剧《今夜星辰》,这部剧是根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和其夫人李佩的事迹创作,歌颂中国知识分子无私献身祖国科学事业与教育事业的英雄壮举。当我们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去演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年轻观众对这部“主旋律”剧特能接受,他们被舞台上艺术家们的真诚演出所打动,被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所震撼,有人落泪,有人谢幕完还久久不愿意离开……年轻人是愿意看、喜欢看主旋律素材的,前提是作品质量得过硬。就像电视剧《觉醒年代》备受年轻人追捧,成为现象级文化产品。

我们作为文化产品的创作者,不能因为流行元素有流量而一味迎合观众,归根到底还是打磨思想内核,提升剧本文学质量,展现舞台表演魅力,不断出精品,持续培养我们的观众群体。

千锤百炼锻精品

安徽日报:从《今夜星辰》到《炉火照天地》,从“双休日儿童剧场”到与脱口秀、推理剧等演出团体跨界合作,近年来,省话剧院佳作频出,口碑渐涨,你们的动力是什么?

段晓波:创作永远是第一生产力。一直以来,省话剧院瞄准的是全国话剧舞台水平,我们做的每一部大型话剧,尽量请国家级“大咖”参与合作。像近些年推出的《炉火照天地》《今夜星辰》《万世根本》《徽商传奇》等等作品,都是沿袭这样的思路,要做就争做一流。如话剧《炉火照天地》由国家一级编剧王俭担任编剧,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李伯男执导,还有许多团队成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翘楚。为了塑造人物,剧组团队先后前往马钢交材车轮三线、中国辗钢车轮展示馆、马钢展示馆等地进行现场采风,参观钢铁生产研发一线,听取企业负责人对生产流程的详细介绍,深入了解工人生产与设备运作的过程。现场“钢与火”的直观视觉冲击也带给了剧组团队新的感悟和理解,为话剧创排奠定了坚实基础。“玉不琢,不成器”,作品从雏形初现到打磨呈现,充满了创作的艰辛,但在舞台亮相的那一刻,听到台下观众鼓掌叫好的那一刻,一切都值了。

说到“双休日儿童剧场”,它的确比较“特别”。我们从2000年一直坚持到现在,而且是在全国首家做双休日儿童剧场。通过20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咱们省话的儿童剧从剧本创作,到导演、服装、化妆、道具、舞美呈现、包括演出等,已经实现“自给自足”,不用再借助外力。其中,我们创排中华传统小故事系列儿童剧《囊萤夜读》《将相和》,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色,通过舞台艺术有趣地呈现,实现寓教于乐,深受家长和小朋友们喜欢。

说实话,话剧作为舞台艺术、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它并不是刚需。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观众对舞台艺术有着多样性的需求。为了满足大家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一直在思考、探索并且大胆尝试跨界合作,比如脱口秀、推理剧等,目前来看效果不错,这也是对我们剧院创新举措的一个鼓励。

作为省级院团,在文艺繁荣发展的大好时代,要争做文艺战线的排头兵,为老百姓提供更高水平、更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

“培土育苗”引人才

安徽日报:当舞台艺术与“流量”碰撞,人才流失成为一个“现象级”问题,如何来化解当下的人才危机呢?

段晓波:我们院团人才流失现象倒还好,但随着剧院发展,剧院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日渐急迫,如演员年龄层断档、编导人才缺失等,都是当下面临的瓶颈与困境。但我们也一直在寻求突破,努力打造学习型团队、进取型团队。

前几年演出较少时,我们就秉持“忙时打仗,闲时练兵”的思路,有序推进创作生产,加快艺术生产周期。与此同时,大力支持剧院工作人员参与进修。我们现在最缺乏的不是演员,所以我们在培养导演、编剧上,但凡有全国层面进修班或研修班,我会主动让他们去学习。

此外,我们也时常鼓励大家“偷艺”,这也是咱们这个行当老艺人对学艺的一种说法。比如说我们从外面请了一位导演,作为演员或编导可以借机思考——导演为什么是这样的处理手法?灯光设计、舞美设计,他为什么会这样处理?换做我的话,我哪里不如对方?这个思考过程就是“偷艺”了,你偷了他的好东西就会为你所用。长此积累,技艺便日趋精湛。我永远跟演员说,业务到你手里以后,别人是偷不走的。

省话剧院与咱们的演职员就像土壤与种子的关系,没有土壤,种子无从扎根,谈何茁壮成长?没有种子,土壤也只是土壤,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孕育种子”的功能。对于人才,不仅要培养好、还要保护好,为大家争取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创造发光发热的机会,不辜负团员们对舞台的一片赤诚之心。

在我看来,年轻人也是“种子”。像年轻观众,他只有真的热爱文艺、话剧,才会走进剧场欣赏舞台艺术,也许会因为某个契机转而从事话剧事业。再比如高校学生,他们出于热爱,自发组织话剧社社团,只要有学生们邀请,我肯定答应,而且我上课的第一件事,都会鞠躬道“我感谢你们热爱话剧”。因为是他们的喜欢成就了我们的舞台。

当下,我们除了努力创新经营模式,尝试多业态融合合作;还将继续推进戏剧进校园活动,开展“关于培养青少年话剧素养的文化建设研学活动”,播撒话剧“种子”,延续话剧薪火。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