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初中物理教学设计_初中物理教案-全球最资讯
来源: 互联网      时间:2023-03-21 03:52:37

1、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2、  教学目标

3、  知识目标


【资料图】

4、  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5、  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6、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7、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8、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9、  能力目标

10、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1、  情感目标

12、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13、  教材分析

14、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15、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16、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7、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18、  课时安排

19、  1课时

20、  教具、学具准备

21、  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22、  教学设计示例

23、  (一)引入课题

24、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25、  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6、  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27、  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28、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29、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30、  (二)新课教学

31、  力的单位

32、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33、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34、  弹簧测力计

35、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36、  (1)弹簧秤的原理

37、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38、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9、  (2)弹簧秤的构造

40、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41、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42、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43、  弹簧秤的量程:_______。

44、  最小分度:_______。

45、  水平拉木块的力:_______。

46、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_______。

47、  拉断头发的力:_______。

48、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49、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50、  (三)总结,扩展

51、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52、  探究活动

53、  测力计的发展

54、  (一)教学目标

55、  知识与技能

56、  (1)理解功率的公式。

57、  (2)知道功率的单位。

58、  过程与方法

59、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60、  情感与价值观

61、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62、  (二)教学重难点

63、  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64、  W

65、  (2)能用公式P=t解答相关的问题。

66、  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67、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68、  功的概念是什么?

69、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70、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71、  说出功的公式及单位二、新课教学

72、  一、复习

73、  功的概念:

74、  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75、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76、  (2)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77、  功:W=Fs单位:J焦耳二、新课导入

78、  建筑工地上要把几百块砖送到楼顶,无论是人工搬运还是起重机搬运,对砖块做的功是相同的,但是时间不同,可见做功有快慢之分。

79、  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80、  (1)完成相同的功,比较所以时间

81、  (2)相同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82、  功率的概念: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功率的公式及单位

83、  WP=t

84、  P——功率W——功t——时间

85、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例题讲解P推导式P=Fv注意:(1)力大小不变(2)速度不变

86、  三、练习

87、  略(四)小结(五)作业

88、  动手动脑学物理

89、  附板书

90、  功率

91、  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92、  (1)做功相同,比较时间大小

93、  (2)时间相同,比较做功多少

94、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概念:功与时间之比定义式:P=W/t

95、  W—功—Jt—时间—s推导式:P=Fv注意:

96、  (1)力大小不变

97、  (2)速度不变

98、  P—功率—W

99、  教学目标

100、  知识目标

101、  1.知道什么是电阻.

102、  2.知道电阻的各种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103、  3.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

104、  能力目标

105、  1.能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106、  2.能进行电阻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107、  3.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108、  4.初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

109、  5.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110、  情感目标

111、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探索的科学精神.

112、  教学建议

113、  教材分析

114、  本节首先提出一个学生能常见的问题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思考不同的金属都可以导电,而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选材却不同.

115、  本节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实验引入导体虽然可以导电,但同时对电流有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然后通过“控制变量法”把影响电阻的因素一一导出.

116、  教法建议

117、  本节宜采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118、  本节的所有结论都是由实验推导而来,应该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初步领悟“控制变量”的物理研究方法,演示验证分组实验,学生信服,培养思维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力.

119、  导体能够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其两端的电压及其中的电流无关、导体的电阻只有通电的时候才表现出来.

120、  由于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很多,在实验研究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即每一次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再观察相应的电阻的变化.

121、  为了表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可用电阻率表示.某种材料制成长 ,横截面积为 的导线在20℃的电阻值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

122、  电阻教学反思

123、  本节内容一是让学生知道电阻是表征导体对点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以及电阻的单位;二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导电能力和绝缘能力;三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本节教材以电阻概念的定义、电阻的大小和单位、常见的电阻器为核心展开,直接给出了电阻单位的名称、简称、符号。在讲授新课时,我采用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掌握以上各知识点。

124、  首先,我通过知识链接环节,回顾导体和绝缘体、电流和电压以及电流表的使用,以备课堂新授所用。然后在学习新课环节,我采用学校所倡导的“问题导学、交流合作、展示提高、当堂达标”四个教学环节展开。问题导学部分,我提出问题:导线多用铜、铝制成,铁也是导体又多又便宜,为什么不用它来做导线呢?随后通过演示实验:将甲、乙两段导体分别连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的亮度,引入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再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电阻部分的基础知识点。通过对常温下导体和绝缘体的排列顺序表引入不同材料的导电或绝缘性能不同,进而引导学生展开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学生通过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最后再通过当堂达标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125、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深刻地理会了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但纵观整节课的实施,我仍感到很是失败。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放开手,而是让学生在一个老师有所限定的范围内,根据老师的意愿来猜想;在进行实验环节,因事先未做好充分指导,学生对导学案的使用有些脱节,只是盲目的去连接电路,而对于为什么连?怎样连?都有些盲目。由于在探究实验环节花费时间较长,最后的当堂达标未来得及完成。

126、  在评课环节,各位老师给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1.问题导学环节设想不够全面,致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的理解有些生硬。学生为什么要学电阻?电阻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可以从输电线、电炉、电灯等对电阻的不同要求,如果有3伏的电源,而所连接的小灯泡只需2伏的电压,那应怎么解决呢?2.猜想环节可让学生对着导线猜想,交流设计方案,并且为学生解释为什么要用镍铬合金线做实验?3.在总结实验结论环节,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得出,增大学生活动时间,增大练习量。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127、  一、教学目标

128、  知识与技能目标

129、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130、  过程和方法目标

131、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132、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3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34、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135、  二、重点难点

136、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137、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138、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139、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140、  五、教学过程

141、  (一)弹力

142、  弹性和塑性

143、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44、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145、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146、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147、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148、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149、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150、  弹力

151、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152、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153、  弹性限度

154、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155、  (二)弹簧测力计

156、  测量原理

157、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158、  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59、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60、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161、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162、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163、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164、  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165、  (四)课堂小结: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166、  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167、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68、  (五)巩固练习:

169、  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 ,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 而产生的。

170、  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件是 , 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171、  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172、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173、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174、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175、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176、  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

177、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 B、万有引力 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D、人对墙的推力

178、  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

179、  (六)布置作业:

180、  六、课后反思:

181、  成功的地方:

182、  不足的地方:

183、  改进措施:

184、  附:板书设计:

185、  一、弹力:

186、  弹性和塑性

187、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188、  弹性限度

189、  二、弹簧测力计:

190、  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191、  使用方法:(1)认清量程、分度值

192、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193、  第一节,《认识静电》教学反思

194、  一,这堂课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几个演示实验:

195、  (1)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互相排斥。

196、  (2) 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两个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197、  (3) 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却互相吸引。

198、  (4)使起电机的大金属球带上电,用一个不带电的绝缘金属球与之接触,结果绝缘金属球上的箔片张开。

199、  (5)把带正电荷的大金属球C移近(不接触)彼此接触的金属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和 B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200、  课堂因实验而精彩,由于实验的成功,学生对于这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就比较容易。如果天气不够干燥,课就很难上好

201、 二、理解物体带电的本质时,教师反复强调:质子数目偏多,或电子数目偏多。对于理解有很好的作用,巩固练习中的几个题也选得比较好

202、  三、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下节课还要加强复习。

203、  第二节,《探究静电力》教学反思

204、  一、关于点电荷,不宜讲得太多,知道这几个意思就行,不是很小的带电体就可看成点电荷,也不是很大的带电体就不可看成点电荷,一个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205、  二、我们不可能重复库仑的实验,不可能做的精准,演示实验只是定性分析,无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对定律的理解。

206、  三、考虑到库仑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库仑扭秤的实验对检验库仑定律具有重要意义,介绍给学生,很有必要。

207、  四,此课很难有什么特色,教学思路与别人大同小异。

208、  第三节,《电场强度》教学反思

209、  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类比的方法解决了场强与试探电荷无关的问题。

210、  某点的场强只能与场源电荷以及该点到场源的距离有关。这好比火炉旁边各处的温度,这一点的温度是火炉本身有关,也与这点到火炉的距离有关。

211、  试探电荷就好比是温度表,这点的温度是40度,用温度表测量,温度为40度,不用温度表测量,它还是40度。用这个表量得是40度,那个表量也是40度。场源电荷产生的电场也是这样,这点的场强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不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用小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用大点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与试探电荷完全无关

212、  【教学目标】

213、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14、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15、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216、  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助精神。

217、  【教学重、难点】

218、  1.质量的单位以及换算;

219、  2.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20、  【教学用具】

221、  大水泥钉、小水泥钉各一枚,订书针一锭,天平。

222、  【教学过程】

223、  引导讨论:

224、  (1) 一根大水泥钉与一根小水泥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225、  (都是钢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钢的量不同)

226、  (2) 一根订书针和一锭订书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227、  (都是相同材料构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228、  (3) 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229、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230、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

231、  1.质量的概念

232、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33、  2.质量的单位

234、  (1) 讲解:

235、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236、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237、  补充:生活中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238、  (2)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及小资料的讲解。

239、  一只苹果的质量 、你身体的质量 、

240、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一只鸡蛋的质量

241、  一、教学目标

242、  (一)知识与技能

243、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44、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245、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246、  (二)过程与方法

247、  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48、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249、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50、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51、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52、  二、教学重难点

253、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254、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55、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256、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257、  三、教学策略

258、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259、  四、教学资源准备

260、  多媒体课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261、  五、教学过程

262、  导入新课(5分钟)

263、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1)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264、  (2)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265、  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266、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267、  学生思考并回答。

268、  学生所举事例可能有:

269、  人上高楼(如16层楼)时,乘电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

270、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增强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271、  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272、  新课教学(30分钟)

273、  一、功率概念的引入

274、  回忆以前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启发同学们思考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275、  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

276、  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277、  公式:功率=功/时间

278、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则可以把上式写成P=W/t(板书)

279、  思考:类比速度的单位,功率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280、  J/s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用字母w表示,是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281、  1W=1J/s

282、  在工程技术中,功率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瓦(kW)、兆瓦(MW),它们与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283、  换算关系:1kW=103W 1MW=106W

284、  练习:结合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完成下列表格

285、  物理意义

286、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287、  定义

288、  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289、  计算公式

290、  单位

291、  m/s km/h

292、  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60~80W。

293、  例题: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294、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295、  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296、  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297、  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298、  速度单位是距离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是m/s。功率的单位应该是功的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应该是J/s。

299、  学生积极思考,完成表格。

300、  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物体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时间较长,功率不一定大,A错。物体做功时间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一定大,B错。物体做功越快,其含义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时间短,或相等时间内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确。物体做功时间长,而做的功如果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301、  运用类比,从科学方法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研究类似问题提供方法上的帮助。

302、  让学生区别做功快慢与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03、  二、功率的测量

304、  上课铃响了,你和你的同伴都从一楼爬到了四楼,你们俩的功率谁的大?如何测量你们爬楼的功率?

305、  思考:(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测出人的功率?(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行测量)。

306、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07、  (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308、  (4)设计出记录表格

309、  实验次数

310、  重力G/N

311、  台阶数n

312、  一级台阶高度h/m

313、  时间t/s

314、  功率P/W

315、  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同情况下人的功率。

316、  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俯卧撑等)。

317、  指导学生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318、  由 和 可得

319、  指出 对解决车、船的速度、功率、牵引力的问题较为方便。

320、  计算时注意“F”的单位是N,“v”的单位是m/s,此时“P”的单位才是W。

321、  公式 说明,当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运动速度成反比。当需要较大的牵引力时,要减小其行进的速度。汽车爬坡时,司机采取的换挡减速的办法,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322、  例题: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求:(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323、  (2)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

324、  练习: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325、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需要测量人的重力或质量G、一级台阶的高度h、跳过的台阶数n、所用的时间t。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

326、  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

327、  学生听讲并练习。

328、  通过估测人体登楼的功率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329、  会用公式 解决简单的问题。

330、  课堂小结(5分钟)

331、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332、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333、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334、  一、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学说明

335、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让学生从这一物理现象变化全过程的高度来分析这一物理现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认识、

336、  由于本实验要求学生同时观察和考虑的内容比较多,如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焦点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体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时还要观察像的性质、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来讲容易在观察某一内容时忽略观察其他内容,或者虽然观察了但是头脑中没有反映出其它的内容,这样就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物理变化过程,为此在本节实验设计中采取了两个办法、

337、  (1)每进行完一个内容的实验(如物体位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学画图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体在这个范围内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的灯片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在实验现象与物理模型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从而加深对这一物理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338、  (2)三个内容的实验全部完成以后、可用计算机模拟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移到焦点以里的过程、凸透镜成像由小到大、由实到虚、从倒立变为正立、在透镜另一侧用屏幕接取到用眼直接观看的整个动态变化,从而对凸透镜成像形成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认识(也可通过投影或画图进行)、

339、  为便于操作,也为使学生对实验现象形成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探索规律打下基础,实验前应要求学生在光具座中透镜两侧的标尺上明显的标出与焦距和2倍焦距等长的位置以便在实验中能迅速准确的找到应找的位置,并对物、像所处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340、  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说明

341、  要教育、引导学生不要死记硬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它、掌握它的途径有三个

342、  认真完成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通过实验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

343、  采用作图法,利用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两条,作出凸透镜在三种情况下的成像光路图,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凸透镜成像的物理模型,并形成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344、  将实验现象、物理模型与平时应用幻灯机、放大镜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345、  三、课时安排

346、  四、学生活动设计

347、  (一)完成“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生分组实验、

348、  完成分组实验、(分两个阶段完成)

349、  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运用作图法来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两个阶段完成)

350、  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实验及相应的理论分析后,讨论、研究在实践中哪些光学仪器是运用这一原理制作的或工作的、

351、  (二)结合上节照相机的知识分析、研究在三种情况下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过程及变化规律、

352、  五、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353、  引入课题

354、  方案一:教师采用幻灯机和投影仪在屏幕上展示各种有关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这些仪器的主要工作元件都是凸透镜,从而引入新课、

355、  方案二:结合上节课讲到的照相机,指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提出问题:如果物体放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物体成像特点是什么;若物体放在焦点以内,能成像吗?像的特点是什么?从而引入新课、

356、  新课教学

357、  学生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358、  研究物体位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画出板图)、位于焦点以里(画出板图),两个位置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质(指像与物比是放大还是缩小、像是倒立还是正立,是虚像还是实像))、我们用u来表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像到透镜的距离、f表示焦距、

359、  教师介绍仪器及使用方法,并重点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360、  (1)告诉同学凸透镜的焦距

361、  (2)把透镜放在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362、  物体分别设两个位置,进行两个实验,分两次完成、每完成一个实验,做一次小结,再进行下一个实验、对每个位置成像情况的研究都要通过三个途径进行

363、  (1)通过实验研究物体在某一位置的成像情况、略调整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发生什么变化、

364、  (2)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两条就可以),用作图法研究凸透镜在同一位置的成像情况、

365、  (3)研究、分析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三种仪器中,哪种仪器利用了凸透镜在这一位置的成像原理、

366、  教师讲完后,问同学们有无问题,然后宣布开始第一个实验,将物体(蜡烛)放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

367、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学生实验结束,教师组织提问、进行总结、

368、  教师利用作图法分析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向透镜移近的过程中,凸透镜成像的变化情况(有条件可用计算机模拟)、

369、  物体从大于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向焦点处移近的过程中,像成在透镜另一侧,像离透镜越来越远,像越来越大、2倍焦距处是一个变化点,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成缩小实像,进入2倍焦距内(大于焦距)成放大实像、焦点处是又一个变化点,而且使像发生了质的变化,物距大于焦距成倒立实像,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使学生们头脑中对整个成像情况形成一个动态的模型、

370、  教师结合实验讲述幻灯机、放大镜的构造及应用、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讲了幻灯机后简要介绍一些投影仪的构造和原理、讲放大镜之后可介绍一下显微镜的知识,有助于学科间的联系、

371、  总结

372、  分析了幻灯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结合前面学过的照相机,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特点、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过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这里有三个成实像的情况,两个成虚像的情况、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虚像是由反射光线(平面镜成像)或者折射光线(物体位于焦点以里的凸透镜成像)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从岸边观察水中的鱼、石子,看到的也是水中物体的虚像、它们的相同之处是:不论实像、虚像都是由光线形成的、从这点看影又与它们有本质的不同,影是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

373、  二力平衡物理教案:

374、  教学目标

375、  知识目标:

376、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377、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378、  能力目标:

379、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80、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381、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82、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83、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84、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85、  情感目标:

386、  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387、  教学建议

388、  教材分析

389、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390、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391、  教法建议

392、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393、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94、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95、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396、  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397、  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好这一部分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98、  在教学中我以同学们每天都要见到的讲桌、课桌、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列车为例,首先让学生判断其所处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其分析受力情况,从力的三要素分析受力特点,让学生理解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含义,进而引出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这样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物理、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拉近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99、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400、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

401、  教学要求:

402、  1知道浮力的概念.

403、  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404、  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

405、  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406、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407、  重点:

408、  (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

409、  (2)物体的浮沉条件.

410、  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

411、  教学模式:

412、  实验、设问、讲解、练习

413、  教学时间:1课时.

414、  实物及实验器材:

415、  (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

416、  (2)演示弹簧秤一把.

417、  (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

418、  (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

419、  (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

420、  教学过程

421、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422、  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

423、  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424、  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425、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没有.

426、  教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回答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

427、  二、讲授新课

428、  1.什么叫浮力?(板书)

429、  (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430、  (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

431、  (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432、  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

433、  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434、  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

435、  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

436、  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

437、  用实验引动学生

438、  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则的铁块,不规则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

439、  第二、通过演示规则铁块和不规则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

440、  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相同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

441、  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442、  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上表面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

443、  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实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

444、  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相同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445、  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446、  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

447、  一、教学目标

448、  【知识与技能】

449、  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450、  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451、  【过程与方法】

452、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453、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45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55、  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456、  二、教学重难点

457、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458、  【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459、  三、教学方法

460、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461、  四、教学过程

462、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463、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

464、  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465、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

466、  (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467、  教学目标:

468、  知识和技能:

469、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470、  过程与方法:

471、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72、  情感、态度、价值观:

473、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474、  重、难点:

475、  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476、  教学器材:

477、  显微镜、电脑平台。

478、  教学课时:

479、  1课时。

480、  教学过程:

481、  一、前提测评:

482、  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483、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

484、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

485、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

486、  二、导学达标:

487、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488、  进行新课:

489、  显微镜:

490、  (1)、显微镜的结构:

491、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492、  物镜:

493、  反光镜:

494、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495、  (作光路图说明)

496、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497、  望远镜:图3.5-2示

498、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499、  物镜:

500、  反光镜:

501、  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502、  (作光路图说明)

503、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504、  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505、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506、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507、  课后活动:

508、  完成课本练习。

509、  我还想知道……

510、  教学后记:

511、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512、  教学目标

513、  (一)知识与技能

514、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515、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516、  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517、  (二)过程和方法

518、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519、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20、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521、  教学重点难点:

522、  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523、  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524、  课时安排:

525、  2课时

526、  教学过程:

527、  第1课时

528、  一、课前复习

529、  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530、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结构是怎样的?

531、  二、引入新课

532、  我们去商店购买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533、  三、新课教学

534、  质量

535、  ①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表示。

536、  注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

537、  ②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

538、  1kg=103g,1g=103mg,1t=103kg

539、  ③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

540、  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

541、  ④认识一些物体的质量(P9)

542、  质量的测量

543、  ①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实验室用)

544、  磅(秤)、杆秤(生活中用)

545、  ②认识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

546、  a、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547、  b、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548、  c、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549、  d、称量: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550、  感量:天平能称量出的最小质量叫感量。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感量)。

551、  ③测量原理:天平两臂等长,当两个盘中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

552、  ④使用天平应注意的问题(P10)

553、  ⑤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放、调、称、记。

554、  a、放:把平放在水平台上。

555、  b、调:调节横梁平衡:先将游码调到零刻度,再移动平衡螺母(哪端高就往哪端调),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556、  c、称:把物体放在左盘,向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中加减小砝码),直到横梁第二次平衡。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表示的质量就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游码读数时,应以游码左侧刻度线为准)。

557、  d、记:记录测量结果(要记住写单位)。

558、  [注意]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的两次平衡的调节方法不同:

559、  空载平衡(称量前):调节平衡螺母。

560、  载物平衡(称量时):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

561、  ⑥练习测量物体的:橡皮,铅笔等。

562、  四、小结

563、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测量方法。其中质量的测量是重点。我们要学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564、  第2课时

565、  一、复习提问

566、  使用天平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567、  怎么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568、  二、进行新课

569、  想一想

570、  ①在左盘上放上准备称量的物体后,向右盘中尝试着加砝码时,应该先加大的还是先加小的?为什么?

571、  ②在读测量的质量时,应该先读大砝码,还是小砝码?

572、  ③如果要称粉状物体(例如盐),应该怎么做?

573、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574、  ①想想做做(P11):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时,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575、  ②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而变化。

576、  三、随堂练习

577、  课后练习

578、  四、小结

579、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质量的意义、特性及测量方法。质量的测量是本节的重点,我们应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质量(放、调、称、记)。

580、  五、作业

581、  六、板书设计

582、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583、  [复习目标]掌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巩固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584、  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585、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586、  [复习重点和难点]密度和比热容知识的理解运用

587、  [教具和学具]天平,量筒,一元硬币,五角硬币,磁铁,三角板,刻度尺,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588、  [教学过程]

589、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590、  一、了解硬币(20分钟)

591、   用天平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较。测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比较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592、   请大家比较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593、   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594、  动手测量硬币的质量,进一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提出可以把两枚硬币分别放在调节好的天平两边来比较他们的质量。自主设计测量密度的实验表格,提出不同的测量密度的方法。(一种用天平和刻度尺,一种用天平和量筒),最好能引导学生自发的把桌上的硬币拿到一起,用测多算少的方法来测量硬币的厚度。学生研究总结出两种硬币是否可以被磁铁吸引 通过这个活动大家要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研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595、  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8分钟)

596、  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这一性质,请大家总结自己知道的现象,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

597、  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 总结每个小组的讨论,让大家对比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598、  三、物质有哪些物理属性?(10分钟)

599、  总结学过的物质的物理属性,请同学们设计实验从物质的物理属性的角度比较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从密度角度比较

600、  从比热容的角度比较

601、  从硬度角度比较

602、  从导电性角度比较

603、  从导热性角度比较 制造每一件物品的选材都要根据它的用处,我们要把不同物理属性的物质用在最适合的地方

604、  四、总结知识点 (7分钟)

605、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习课后的知识梳理 学生听讲

606、  [教学资源]复习课往往比较枯燥,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时候可以上物理课件圆,发光的小球等网站下载flash,配合课堂使用

607、  [教学评析]从运用知识的角度来复习本章内容,以为是复习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部分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知识,也用过了这些知识。

608、  一、教学目标

609、  知道电压表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正确使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知道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610、  通过测量电压,掌握电压表使用方法,提高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

611、  体会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

612、  二、教学重难点

613、  【重点】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614、  【难点】正确使用电压表进行测量。

615、  三、教学过程

616、  环节一:导入新课

617、  上课,同学们好!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电路中电压的大小应该利用什么仪器进行测量?举手最快这名同学你请来说。他说测量电压要用电压表。请坐,看来你对于之前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同学们,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电压和电源两端电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能否利用电压表测量并得出结论?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走进今天的新课《用电压表测电压》。

618、  环节二:新课讲授

619、  同学们我们先来从连接电路的角度思考,需要哪些实验仪器?老师听到有的同学说要用到电源、开关、导线,还有的同学说需要小灯泡、电压表等仪器。

620、  我们已经知道了要用到的实验仪器,那么再来想一想,怎样正确使用电压表?第二排这名男同学你请来说。很好,请坐,他说使用前,要预估待测电压,选择电压表中恰当的量程,使用中电压表要注意正接线柱电流流入,负接线柱电流流出,且电压表要与被测用电器并联。还有哪位同学能来补充?同桌请来补充。她说如有需要,可以直接与电源进行串联,此时测量的是电源电压。待示数稳定后读数,认清所选量程所对应的分度值,进行正确读数。使用后要将仪器整理放回。请坐,看来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了。

621、  要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电压,具体步骤是什么呢?老师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了一张实验仪器图,同学们试着结合图片说一说测量的具体步骤应该是什么?靠窗的这名女同学你请说。她说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的两端,接通电路,读取电压表的示数;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取电压表的示数。观察两次测量电压表的示数。很好,请坐,总结得十分全面。

622、  那么同学们,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老师在这里告诉大家实验的注意事项。首先一定要先连接电路,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进行测量。每次想要更改电路,需要先将开关断开,再进行操作。

623、  现在同学们相邻四人为一小组,老师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结合桌上准备的实验仪器进行测量吧。好,时间到,老师通过巡视发现同学们都参与其中,并且分工明确。现在我们找一组同学说一说,他们组的测量结果?第三小组代表请说。第三小组说通过实验发现,两次测量数据是一样的,都是3V。那么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他说,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很好,请坐,看来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正确。

624、  环节三:巩固提高

625、  同学们,我们现在更换电阻,再次测量,看一看上述实验结果是否正确。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已经展示了他们的测量结果,并且得出的结论与上述实验相同。

626、  环节四:小结作业

627、  这节课马上接近尾声了,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我们重温了电压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这一结论。

628、  下课后,同学们试着想一想为什么电压表使用时要与被测用电器并联?

629、  同学们,下课!

630、  四、板书设计

631、  (略)

本文[高级伪原创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