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不息的大运河
来源: 阳江日报      时间:2023-06-29 10:36:50

初识大运河,是在30多年前。那时正上大学,读了作家刘绍棠的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大运河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青色天空下,运河静静地流淌。无数只运粮的帆船和小渔船行驶着,像是飘浮在河面上的白云”。

烟花三月,参加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组织的“行走大江大河  书写水韵江苏”采风活动,第一次与大运河亲密接触,我才知道当初从书中得来的白描式印象很肤浅。我们先到镇江,再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经扬州、淮安,再到宿迁,品读千年运河最灿烂、最精彩的篇章。大运河厚重的文化底蕴、恢宏的人文景观、强劲的通航功能,令我十分震撼和感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树绿花红,春意盎然。4月9日上午,我们来到镇江谏壁船闸。北边远处宽阔的河面上,有不少运输船。看到这个壮观场面,我差点兴奋地叫了起来:“大运河,我来啦!”其实,我第一眼看到的河面是长江,并不是大运河。谏壁船闸位于长江与京杭运河两条黄金水道交汇处,北临长江,南接运河,是京杭大运河苏南段唯一直达通江的口门船闸,素有“江南第一闸”之美誉。

我们到达时,恰逢一天中大运河与长江的水位齐平时段,船闸无须开闸放闸和等待,船只可以直接通行。运输船排成整齐的队伍,一艘跟着一艘,搅动混浊的河水,浩浩荡荡从引航道驶过船闸,往南转入大运河。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下这个难得的画面。时移世易,动力十足的机动船早已取代了过去的帆船。刘绍棠描绘的大运河景象,已定格在远去的时光里。我伫立在河边,静静地看着一艘一艘机动运输船经过,从船身的吃水深度判断哪艘是空船,哪艘是满载货物的。不少船只的船尾甲板上,摆放着三五个花盆或泡沫箱,里面种着辣椒、生菜、白菜等蔬菜,也有的种着花草,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当大运河与长江的水位不一致产生落差时,谏壁船闸就施展它的独特功能。工作人员介绍,船闸由上游、下游引航道与上游、下游闸首和闸室组成。当船只从下游往上游行驶时,闸室内的水位降至与下游水位齐平,再打开下游闸首的闸门,船只进入闸室。然后,关闭下游闸门,通过内部装置向闸内灌水,待闸室水位升高到与上游水位齐平时,打开上游闸首闸门,船就可以出闸通过引航道驶往上游。当船只从上游往下游行驶时,过闸操作程序刚好相反。

工作人员说谏壁船闸于1976年2月立项,1978年开工建设,1980年7月正式通航。常年通航的船舶遍布全国十多个省市,是江苏内河水运沟通南北、横贯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走进船闸运行调度控制中心,现代气息扑面而来,采用3×8布置46寸LED液晶拼接大屏上,实时显示航道上船只等情况。这个中心是两个多月前完成改造的,船闸运行管理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调控更加科学高效。我不禁感叹,古老的大运河因为有现代船闸的支撑,在新时代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下午时分,我们到达扬州运河三湾景区,呈现在眼前的是古运河恬静、婉约的景致。河水清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晚樱花和紫藤花争相开放。我们沿着古运河边的园道,边走边看边听讲解,把思绪延伸到了明朝。扬州城地势北高南低,上游淮河流经这里时,水势直泻难蓄,漕船、盐船常常在此搁浅、倾覆。明朝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时任扬州知府郭光复按照“三湾抵一坝”的思路,亲率民工将原来一段100多米长的河道,改弯后变成1.7公里长,以增加河道长度和曲折度,达到抬高水位和减缓水的流速的目的,从而解决了当时作为交通命脉最关键的难题。后人称该段河道为“三湾子”。从航拍照片看,运河三湾的形状,很像倒着放的清代书画家钱松隶书“几”字,线条古朴,刚劲有力。听了讲解,我由衷佩服古人治水驯水的大胆创举和非凡智慧。

三湾景区西北侧的古运河边,有一个巨型建筑物,远远看去像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巨轮。导游说,这里就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于2021年6月建成开放。走进博物馆,如同翻开一本中国大运河“百科全书”,内容广博宏大。琳琅满目的文图介绍、文物展示、场景再现,还有VR体验,让人目不暇接,脑洞大开。在这里,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脉络清晰。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成为大运河“第一锹”的开挖者;在隋代,隋炀帝杨广耗时六年,建成了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第一次完成了贯通南北的运河体系;到了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实现了大运河的第二次大沟通。这是世界上唯一由国家开凿和管理的人工运河。“运河通,朝代兴;运河断,朝代亡。”历经千年沧桑,国家兴衰与运河命运休戚与共。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了新时代,大运河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生生不息,造福社会。

第二天的行程安排得满满的,最后一项是夜游淮安清江浦景区。抵达清江浦时,已近晚上10时。车子停在码头边,我走下车,河对岸一条由“运河三千里  最忆清江浦”字样组成的灯带,璀璨耀眼。而南面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塔,金碧辉煌。同行说,这是国师塔,为纪念清代顺治皇帝的老师、名僧玉琳禅师而建。环视河岸两边,流光溢彩,游人如织。而河面上,挂着彩灯的画舫徐徐游动,犁开一道道水痕,波光粼粼。置身于此,可感受到明清时期清江浦的繁华。

淮安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享有“运河之都”的美誉,清江浦就是她的代表作。1415年,淮安首位漕运总兵官平江伯陈瑄开沙河古道,并加以疏浚,更名为清江浦。清江浦与古邗沟相通,合称为里运河。这里逐渐形成了大集镇,是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交通枢纽,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一到漕运高峰期,“帆樯如林,百货山积”,显宦世家、巨商富贾、文人墨客、僧道名流云集于此,园林寺院、茶楼酒肆比比皆是,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我们一行人分乘多艘游船,投入了里运河的怀抱。游船缓缓启动,美女导游声情并茂地讲解这里的故事。我静静地听,感受古运河跳动的脉搏。游船靠近清江大闸时,借着灯光,我看到这座建于明朝初年的古闸,历经600多年风雨沧桑依然保存完好。当年,这座大闸是漕粮运输的必经之地,被称为“南北襟喉”。透过斑驳的水光,我仿佛看到昔日这里熙熙攘攘的繁忙景象。如今,声势赫赫的漕运船已被精美的画舫取代了,呈现出一种悠闲而热闹的场景。夜色下,中洲岛如一艘巨船停在河中,灯影婆娑,充满神秘的色彩。这个小岛面积约40亩,由里运河与越河环抱相交而形成。岛上有清江浦记忆馆、淮安戏曲博物馆、淮安名人馆、清江浦楼等,成为淮安历史人文积淀最深厚的地方。因时间所限,没能登岛探访,深感遗憾。结束游览登船上岸时,突然间,我觉得这座岛多么像里运河的心脏,其搏动强劲,让河水奔流不息,源远流长。

最后一站是宿迁,有一个采风点叫运河湾公园。一看到这个“湾”字,就知道这里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我们在运河湾公园靳辅广场边下车,高大的靳辅雕像耸立在广场上。他背向中运河,手里拿着图纸,胸有成竹地注视前方。雕像后面石刻上,有这样一段文字:“靳辅,字紫垣,辽阳人,清康熙时治河名臣,康熙十六年调任河道总督。靳辅在宿迁开皂河,又开中河,避黄河一百八十里之险,后在拦马河兴建六坝,筑堤成塘,称六塘河。生前著有《治河方略》一书,为后世治河的重要参考文献。”短短一百多字,概括了他的平生。我端详这座雕像,心生无限敬意。

导游介绍,京杭大运河宿迁段由西向东流经宿迁城北,随即陡转90度,改道南下,拐弯处便是“千里运河第一湾”。公园的这片土地原为老宿迁港的旧址,是玻璃厂、发电厂、机械厂、农药厂、水泥厂等老旧工业的集中区和棚户区,生产生活条件差,对周边和城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当地政府投入巨资进行改造,强化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把运河湾公园打造成民生工程和大运河文化带亮点工程。

我们穿过靳辅广场,来到运河边,清澈的河水缓缓流动,岸边绿草如茵,一条沿河绿道向远处延伸。河对岸是建好不久的运河湾半岛公园,狭长半岛的前端有一座船帆造型的雕塑,十分显眼。沿着河边往前走,我发现这里的绿化搭配很考究,既有樱花、梨树、海棠等春花树种,又有银杏、美国红枫、乌桕等彩叶树种,营造出新颖而协调的景观。一会儿,我们来到刚落成通行不久的鸿运桥。这桥设计很奇特,是独塔斜拉桥,由28根拉索牵引,宛如运河上一艘巨大的帆船。导游说,这桥跨越古运河,南连运河湾公园,北接运河湾半岛公园。走上桥,我才发现,桥面共铺设了8段玻璃,每段长10米、宽2米。站在玻璃上,可以清晰地看见河水从脚底下流过,真的有一种乘船的感觉。从树种的搭配到桥梁的设计,可以看出建设者是多么用心。

采风活动还走了不少地方,虽然步履匆匆,无法作深入细致了解,但每一处都让人难忘。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与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是并称于世界的最宏伟古代工程,她在岁月的长河中奔流了2500多年,依然那样年轻,充满生机活力。这是值得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我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想,深深地感受到,大运河沿线地区都在想方设法保护好大运河,挖掘和丰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让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璀璨的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